赏石求美,这是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这只是事物呈现的一种共性,我们还需要深入其中去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一般认为,西方传统赏石美学,强调美与真的统一,东方赏石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前者以科学价值观作为审美的核心,后者以道德情感和人文价值作为审美的核心。只有将两种悠久的历史文化辩证地统一起来,东西方赏石文化才能走出初级发展阶段的瓶颈,进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天池妙境。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观赏石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它十分注重真、善、美的求同,将天人合一的发展观作为审美的核心。东西方赏石文化尽管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这种真、善、美求同的和谐价值观却超越了民族和国界,正在成为全球赏石界一种共享的宝贵文化财富。
一、赏石国际化
赏石文化起源于中国,流行于东亚,近代又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逐渐被国际化。它由中国最早的文人石过渡到日本的水石,进而演变为东亚(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的雅石,和今天中国大陆的观赏石,这是一条由时间和不同地域贯穿起来的文化链。在赏石国际化的大家庭中,我们还不能忽略欧美的赏石文化,他们相对比较弱小,就像中国的佛教一样,属于东方外来文化,经过消化吸收,东方赏石文化现已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安家落户,并逐渐形成了这些国家自己的风格特色。东西方赏石文化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异,当代赏石国际化更难从地域上把东方和西方严格区别开。过去,人们习惯用岩石和矿物晶体作为区别东西方赏石文化的标志,普通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由于象形或被赋义而转化为审美对象,这就是最直观的东方赏石文化。矿物晶体是由比岩石结构更为精细的元素组成,其形态主要为矿物单晶和晶簇,在自然界极其美丽稀有,矿物晶体和由矿物集合体形成的玉石以及古生物化石共同形成了西方赏石文化的主体结构。后来这种区别由于文化的相互渗透,现已宣告过时,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互补和兼容,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赏石自然观
南京浩天鹅卵石厂提供鹅卵石,南京鹅卵石,变压器鹅卵石, 园路鹅卵石,抛光鹅卵石,鹅卵石滤料 。
赏石文化对真、善、美的要求,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然观、审美观和艺术观。目前在西方国家普遍流行的水石文化对自然观有很高的要求。中国古代的文人石尽管是水石的鼻祖,但它后来逐渐熔入日本的民族文化,距古代中国求善的精神文化越来越远,与西方求真的写实艺术越来近。水石对天然原石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加工,并把赏石文化限制在与水有关的狭小范围内。应当承认,这种绝对的自然观在真、善、美的认知结构中,维护了真的纯洁性,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某种积极的影响,但却很难与时俱进,不能不限制了赏石文化的发展和范围。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方国家,但当代中国的赏石文化却与日本的水石文化在自然观上不尽一致。一方面,中国大陆赏石对天然原石十分热爱,但却并不偏爱,它接纳水石,包容雅石和传统文人石,把它们统统称作观赏石或者奇石,这就是说凡是有奇特之处的天然岩石均在赏玩之列,即使经过切底和打磨加工的石头也不例外,因为这些石的主要观赏面仍然是天然奇特的。中国大陆赏石界与日本水石界在自然性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显得比较宽泛,后者显得比较苛刻,前者有容乃大,后者芥纳须弥。正是由于这种区别,赏石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速度才远远高于日本和欧美。大陆赏石的宽容和包容心态绝不是今天才形成的,早在明清以前的文人石中就有这种传统。国外收藏文人石最多的美国现代雕塑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通过研究发现“文人石大都经过加工处理(雕凿、打洞、着色)”。还有人证实,在米芾收藏过的“李后主砚山”上也有某些失去自然性的地方。这就说明,东方赏石文化,不是就自然去谈自然,而是提倡实事求是,对自然性做具体分析。赏石中的自然固然存在未经雕凿的一面,但它更多的还是一种超越绝对真理的相对审美观,在观赏石的自然性中还蕴藏着许多更深的文化理念,如对返璞归真崇高审美境界的追求,以及在揭示人性美和道德文化上的深度思考等等。很多人认为宝玉石和矿物晶体只能从唯美的角度去作鉴赏,可是许多葡萄玛瑙却因为二度创作,如题名、赋义、环境烘托和诗化提炼,而成了藏石家情感和心灵的鲜活载体。还有不少蓝铜矿和翠绿孔雀石一改过去的“无题”之风,摇身一变为形神兼备的抽象言情石。化石的人性化赏玩也屡见不鲜,在一些高雅的小品组合中经常能够看到硅化木的各种生动造型。
---------------------------------------------------------------------
南京浩天鹅卵石厂的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厂长
手机:13952053975
Q Q:401256908
信箱:njels@163.com (南京鹅卵石的汉语拼音开头字母,无空格)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雨花石村
传真:025-57607108
如果您想要现场参观雨花石生产加工流程以及考察工厂实力,请您提前与我们联系预约,以便安排接送。
-----------------------------------------------------------------------
三、赏石审美观
目前在很多文献资料上,都有欧美当代赏石文化肇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记载。欧美的石龄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大陆石龄应当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是这两支赏石劲旅却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分道扬镳。国际盆协前主席艾伦·沃克在谈到“欧洲玩石鉴赏现状时”(见2005年第一期《环球赏石盆景杂志》)说:“当前日本审美影响势力非常强大,(欧美)玩石通常采用日本分类体系进行规类,往往采用日本名称进行分类和识别。”他在文中提到的大部分赏石国家均以水石协会的名义开展活动。所以日本经典水石实际上成了西方当代赏石文化的核心。中国观赏石也存在“日本审美影响势力”的问题,但它却维护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走了一条与欧美完全相反的新路。观赏石与日本经典水石的审美区别在于:水石是由文人石发展而来,它对瘦、皱、漏、透的挑战要比中国观赏石早得多。水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创新发展是人类赏石文化由古代走向现代的一个标志。观赏石吸收了水石文化的进步成果,但它并没有去生吞活剥,而是对水石和文人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观赏石在中国的诞生,是人类赏石文化由近、现代走向当代的另一个标志。中国大陆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赏石新文化,把赏石国际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形、质、色、纹是当代东西方赏石文化的核心审美观。水石中的形主要指自然山水,尽管水石道里也收录了姿石和禅石,但山水景情石才是水石形的经典含义。观赏石中的形则不拘一格,内容极其丰富,它除指各种造型石中的形外,还指画面石中图纹的形状,这是一种与艺术接轨的分类方法,即既有立体造型又有平面造型。除此之外,它还要求石形饱满,符合审美要求,当然个别特殊情况除外。即使是山水景情石也不完全与水石雷同。水石多为岛状,矶状,少见名山大川。观赏石中既能呈现巍巍昆仑、万水千山,又不乏桂林阳溯那种画山秀水,石形的千姿百态,极大地拓宽了赏玩领域。水石所指的质多受养石的限制。它要求石质既不能太硬又不能太软,只有硬度在4-5度左右的石头才便于盘养,易起包浆。观赏石所指的质强调宝气和玉化,认为质地接近玛瑙的石头才是好石头,宝气让柳州的大化石登上了市场主打石种的宝座。水石所指的色主要指单一的黑色,“真黑为贵”始终是水石道的经典之一。当然这并等于排斥其它的颜色,不过,据说只有白色例外。观赏石所指的色极其丰富多彩,但它和水石一样也有自己的偏爱,比如“沙漠漆”和大化石的娇黄就像梵高画笔下的向日葵一样,深受大陆石友的喜爱。龙胜红碧玉和三江“绿彩陶”排在其后,灵壁石的经典色泽和九龙璧的岁月古色也为多数人亲睐。
四、赏石艺术观
东西方赏石文化有着相同和相似的艺术观,许多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赏石是一门近似绘画与雕塑的审美艺术。近似表明赏石的艺术性不够完整,就像断了臂的维纳斯一样,存在着一定的艺术缺陷。有些艺术中心便因此“无法解释地将奇石拒之门外”。(罗森布鲁姆)维纳斯在西方一直被学者们视为古希腊雕刻作品的最高成就。但是它也有过被拒之门外的尴尬经历。据中外美术史上记载《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即维纳斯)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南部米洛斯岛上的一个山洞里被发现,由于雕像的双臂已经断失,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这是一件艺术品。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了这件作品的内在价值,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件石雕能够与它媲美,它那丰腴饱满,无与伦比的优美形体,终于让那些持有偏见的人们重新认识了艺术的真谛。“赏石文化是人类艺术之母”,它也像维纳斯一样“莫能与之争美”,但人们对近似艺术的认识需要时间,同时也更需要东西方赏石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高度普及。
那么赏石文化除了近似中国古代写意的文人画外,还能不能近似西方的造型艺术呢?回答是又能又不能,首先,它不能近似西方传统艺术,这是因为一方面西方传统艺术完全按照黄金分割、光影透视和人体解剖的科学方法,去一丝不苟地再现物象。另一方面,西方传统艺术由于“忽视思想的神秘核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科学论证”。(法国保罗·高更)这种对艺术的局限,已经在西方艺术界产生了变革。自然天成的物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近视这种缺乏时代感的艺术。然而观赏石却完全可能近视西方现代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尽管名目繁多,良莠不齐,但仍有很多方面可以为我们借鉴和利用,例如,它追求艺术的精神性,极大地张扬了艺术的人性美等等,其中一些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艺术已经为观赏石拓展了许多新的赏玩领域。
1997年,罗森布鲁姆在他的著作《天地中的天地》里写道:(中国古代文人石)“很像现代的抽象雕塑”。他的这个认识正是基于自己对文人石的富集收藏和深入研究。中国文人石的经典审美观,是没有任何具象意味的瘦、皱、漏、透,这与最早由毕加索创立的半立方主义——用圆锥、圆筒与圆球的几何形体演绎物体异曲同工。文人石和立方主义都是把雕塑定义为体量、容积和空间的艺术。西方的抽象雕塑是在寻找节奏和旋律的美感,并由四维空间演绎时间的意念。(康定斯基)中国古代文人石则是从不同的精神层面,在表达另一种富有东方特色的意念。文人石的抽象比立方主义的抽象更具革命性,它那富有动感和穿透力的抽象美为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在创作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摩尔才能够把人体象文人石那样做透空和分段处理,通过空间的量感获得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空间更深刻的理解。
文人石的抽象并不像西方现代艺术那样完全同传统背道而驰,它的瘦、皱、漏、透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大象无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瘦、皱、漏、透既不“太似”,又非“不似”,更无所谓“似与不似”,它是一种超越具象的“大写意”,纯系文人精神世界里的东西。瘦、皱、漏、透与形、质、色、纹的呈象均具有意象审美的相同特征。意象审美以中国画为例,传统中国画里的人物往往显得“头重脚轻、不成比例”。山川楼阁体现不出近大远小,被称作散点透视。八大山人善画眼睛凸兀的呆鸟,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写意留白更让西方人匪夷所思,以画《寒江独钓图》的马远为例,它用少量的物象和大量的空白与虚境作画,被时人戏称为“马一角”。当代观赏石与中国艺术中这些“另类”审美观一脉相承,文人石更是首当其冲,瘦、皱、漏、透境界高远,绝非俗物,实际上米芾拜石与李白对芙蓉花的崇拜自称青莲居士一样,同为漱石枕流,啸傲嫣霞。
五、回归赏石求同的天池妙境
中国观赏石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皇天厚土、为改革开放的时代风雨所催生,与整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步。它既高雅又通俗,既天然又时尚,既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又呈现出创新型文化的勃勃生机。它把观赏石的表现与再现、感性与理性,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向现代美学、综合艺术和人类文化学的前沿阵地延伸,让观赏石真正从单一赏玩的小家碧玉变为雅俗共赏的大家闺秀。天池妙境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的一种审美理想——一只“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正在涨潮时向着自己的理想奋飞。中国观赏石也像一只刚刚起飞的大鹏,它不仅要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朝发东海暮宿昆仑,而且还要环游世界,向全人类普及推广中国的先进文化。我们相信这只大鹏只要有了赏石求同、天人合一的神奇双翼就一定能飞临赏石国际化真正的天池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