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先生《奇石配座新思维》里说:“……只要是稍好的奇石,就会花大价钱去做配座,不仅劳命伤财,得不偿失,……做配座要因石而议,不一定很贵重,关键是要实用。只要突出奇石主题 ,彰显奇石个性,衬托奇石魅力,就能让人感之有味,观之有趣,赏之有韵。”
...
华先生《奇石配座新思维》里说:“……只要是稍好的奇石,就会花大价钱去做配座,不仅劳命伤财,得不偿失,……做配座要因石而议,不一定很贵重,关键是要实用。只要突出奇石主题 ,彰显奇石个性,衬托奇石魅力,就能让人感之有味,观之有趣,赏之有韵。”
...
一、观赏石不是艺术作品
观赏石不是艺术作品,虽然藏石者花了许多艰辛的脑力体力,为其命名、配座、选择角度、研究摆设但并未对观赏石本身进行了实质性的改变。正如人们千百年来在泰山上艰辛创作,留下无数艺术作品,但泰山依然是泰山而不是艺术作品。
...
艺者,《汉字源流》中作“艺”(无草头、无云底之繁体艺),本义指种植,引申指技法、形势。
种植多为草本,故又写作“艺”(有草头而无云底);且应精于耕耘,巧做云彩纹理,又写作 今作“艺”。
...
我们今天的赏石美学仍然离不开传统的赏石标准,“瘦、透、漏、皱”这一基本原则,是我国赏石文化几千年的历练,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儒、释、道诸多文化的影响,是文人赏石、赏自然山水之浓缩。在审美观感受上,以神游其际、追求石之神妙——尤近于禅的理念,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妙审美境界。“瘦、透、漏、皱”这一金科玉律审美原则始终贯穿着整个观赏石文化艺术发展史。
...
奇石在我国素有雅石、趣石、美石、案石、供石、石玩之称谓。奇石之所以历来认为既雅又趣,深受民间玩石者的钟爱说到底都因为它是一件美的东西。它因为有美才有人爱才有存在的价值。应该说美是奇石的灵魂,它的美宽广而深远。奇石除人们常说的色、形、纹、质外,还表现为艺术美和抽象美。奇石之美大致分为色彩美、形态美、神韵美和装饰美四种。
...
常言道:室有石则雅,室有石则安。面对一块精美的石头,那绚丽的色彩、优雅的格调、朴拙的造型、天然的纹理、深邃的内涵、超脱的灵气、坚贞的性格,这一切无不都会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让人领悟到一种宁静致远、虚怀若谷的情怀。
...
文化收藏:在收藏者中品位最高,他们欣赏奇石,更重要的懂得研究和传播奇石文化。这些人的文化层次往往都较高,例如:作家、画家、书法家、教育家、工程师等等,总之,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收藏家通过对奇石的收藏、研究。丰富奇石知识、更新赏石理念、提高鉴石标准、享受采石趣闻。
兴趣收藏:对奇石有一些了解,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掌握一定的奇石文化知识,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收藏。当前,兴趣收藏者在奇石收藏队伍中,不论是人数、收藏奇石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站有主要地位的。兴趣收藏者通过奇石收藏,积累奇石知识、丰富采石经验、提高赏石水平。
...
奇石从其形成来说是天然的。他是吸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是天造地琢的。在人们发现和收藏之前,它只不过是一块石头,而不是奇石,当然也就不是艺术品。而一经人们发现了它的艺术内涵,将他搬回家中,去观摩他、欣赏他,甚至研究他时,特别是为它命名之后,它就成了“奇石”而就在它成为奇石的那一刻起,它也就成为艺术品了。因此奇石一开始就是和艺术紧紧结合在一块的。
要探讨观赏石是否天然艺术品这个问题,就要搞好这两个区别:
...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 “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他们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词、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当时蔡元培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还包括了诗歌和音乐。
...
奇石的买卖,同样受供需关系的制约,这是商品的条件。奇石作为特殊的商品,其供求关系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受地域的影响,更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奇石的收藏刚刚起步,人们对这个行当还不十分了解,专业人才又十分奇缺,所谓的“专家”、“评鉴师”也没有什么衡量的标准,只是某些机构发的“文凭”,并不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大都滥竽充数之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奇石的评鉴标准,因为石种复杂多样,很难找到准确的描述,所以,某类石种值不值得收藏,也很难有准确的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