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慧缘师傅,刚才您说到苏轼为雨花石配诗的事,我想问,苏轼能否称得上是赏石配诗的历史第一人?
...
问:慧缘师傅,刚才您说到苏轼为雨花石配诗的事,我想问,苏轼能否称得上是赏石配诗的历史第一人?
...
三国时期,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杀头。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闻名千古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
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原名石子岗)是在古长江及支流古秦淮河水旋回作用下,历数百万年堆积而成。山不高,却盛产色彩鲜艳的雨花石,其石子是长江流水的搬迁将上游若干年在水中翻滚的石子磨圆,包括砾石、石英石、玛瑙石等在南京落户。雨花石入水玲珑剔透,秀美如石中生花,所以又叫水石。所显现的色彩多种多样,图案非常奇特,如果归类,可分为花草竹木、人物山水、文字、动物、昆虫等类。关于雨花石还有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早在公元六世纪初梁朝的时候,山上建有“高座寺”一说。“雨花观”寺里有一位高僧云光法师,经常在寺中讲经说法,由于他讲得高深而精辟生动,感动上天,落花如雨,落地变为五色斑斓的石子。到了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把原称石子岗的小山,改称为雨花台。实际南京雨花石的主要产地是江北的六合县,以及仪征县的西南地区。此地多丘陵,产山砂,开采之时必须水冲过滤,往往有精美的石子露面。
...
家住银川市的退休老人刘日兴,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收藏奇石的爱好者。从开始的不懂石头,到慢慢地了解石头,二十多年来,刘日兴老人的收藏品达到了3000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奇石收藏家。以前老刘收藏奇石,是件很孤独的事情,而这一两年,整个宁夏,几乎人人都在谈论奇石的收藏。
宁夏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闫志强:“大约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宁夏人开始收藏各种石头,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逐渐宣传出来,参与的人数从开始的几个人到目前我估计大约有十万人。”
...
名正言顺,似乎在中国向来是件十分重要的事。自奇石热起来之后,好多人把奇石公然称为艺术品,足以看出国内对奇石定位的迫切心理。因为以商品社会的法则来衡量,当前唯有艺术品能够代表一种高雅品位,高价值的存在。奇石要走向商品市场,以及为了实现奇石拍卖的可能,对奇石的定位必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而对有关奇石是不是艺术品这一问题的争论甚至牵扯到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形式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去了。奇石究竟是不是艺术品,也许并不能依靠辩论就可以定论。就算是艺术的概念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开放,范畴越来越宽广,但有一个潮流不容忽视,即越是开放的艺术,越是提倡个人的创造性,表达个人的审美理想,个人的情感倾诉,等等。古典主义侧重对自然的模仿,还原,现代主义则更多的是变形,破坏,重塑。依照这两种艺术形式,奇石两厢都沾不上边,因为奇石先于这些艺术形式而存在!无论人们后来怎样认识奇石,怎样推崇奇石,奇石的存在并不为人们的意识而改变,人们围绕它所做的一切事情仅仅只是发现。
...
雨花石涵盖的品种,包括玛瑙、玉髓及各类纹石。据《晏子春秋》载,早在殷商之前,“夏之衰也,其王桀作为璇室。”后汉高诱注:“璇室,以璇玉文饰其室也。”据《石雅》的作者张鸿钊考证,古代璇字与琼字通,琼即红色玛瑙,而玛瑙石为雨花石的主要品类。周秦间人所著《山海经》载:“昔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我国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名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记录古人与友人亲善的一种“以厚报微”的美德。张鸿钊先生也考证出,琼为红色玛瑙,青为青色玛瑙。延至三国时期,在近代地质学家命名的“雨花台砾石层”的南郊台地,已出现了石子岗的地名。据《三国志》载:东吴权臣诸葛恪被杀抛于石子岗。再说,中国诗人吟咏雨花石一类彩石,在六朝时即已出现,庾信有句,“石纹如碎锦,藤苗似乱丝”可以为证。而发生在南朝萧梁时期的“云光说法,天雨赐花”的传说,更为雨花石披上一层神秘的光环,一时名享天下。
...
赏玩石头,古文人之雅好。今天的读书人亦喜玩石,如贾平凹就是“石痴”,他当时所居房子不大,隔三差五弄回一块石头,堆得架子上是,桌上是,床上也是。以致他朋友担心某日会发生塌楼事件。后来,贾平凹结识李饶,李饶家二室一厅,触眼便见石头。两人挑出96块石头,写了一本《小石头记》的书,亦为今日痴迷玩石之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