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流衍、发展,在儒、释、道文化的浸染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观赏石文化体系和丰富多彩的观赏石艺术门类。在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观赏石文化的教化功能,科学功能,社会功能,挖掘其在构成人的精神世界,激励人的创造精神,陶冶人的气质情操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试述:
一、观赏石及观赏石文化的思想基础
二、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观赏石文化带来的变化
三、抓住机遇,促进中国观赏石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观赏石及观赏石文化的思想基础
1、观赏石称谓称
南京浩天鹅卵石厂供应各种型号的鹅卵石,园路鹅卵石,变压器鹅卵石,抛光鹅卵石,南京鹅卵石。
我国战国古籍《尚书·禹贡》,有“怪石”之称谓。是当时人们进贡、欣赏石头的书面语汇。之后又有了“供石”之称谓。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广为称之。古文字型学者康殷先生认为:供与贡通假,“供”字较形象地反映了岁朝清供的实践,源于生活。而最为直接、普及的称谓,是“石头”。从文献上看,在物质单字后面加上“头”字,如“木头”、“把头”等等记述,约产生于宋代。因此类推,“石头”的称谓也可能产生于宋代前后。明代,更多是用“奇石”之称谓。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明代文人“尚奇”意识的集中体现。以“奇”为赏石要素,主要是对石头的主观评判。鲁迅先生认为,明代文人“尚奇”之风炽烈,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已经出现,一部分知识分子求变、求异心切,这在一部分文人居住的园林和文房的赏石中有了表达对象,即摆、置“奇石”。明人观其形,视其态,题诗作画,刊辞记铭,给予了赏石更深层的社会涵意,一部分文化人视其为生命体、为知己,并与之思想共鸣,产生了感情层面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因此有了林有麟《素园石谱》的问世,特别是明代奇人、大旅行家徐霞客以“行万里路”之壮举写就一部“旷世奇书”,他的游记是一部风俗、地理、赏石的千古奇文。
“奇石”称谓,至今仍被人延用。其产生、发展和传承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的,当时人们赏石主要是以瘦、皱、透、漏的灵壁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为主流石种,它们奇形怪状、或丑或痴,用“奇”字尽显其态,表现出活力和张力。如果说,汉唐之前是神石为主的灵石崇拜,那么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文人的“奇石”概括,也是当时文化人的人格写照和精神表达,可谓一字之妙,显尽风流。而中国赏石文化流传到海外,各国结合本国的文化,在韩国称之为“寿石”,在日本称之为“水石”,在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称之为“雅石”,异曲同工是以尚“奇”为主要标准,就其类型来说,主要是指造型石类和图纹石类。
近百年来,西方的赏石、藏石之风兴起,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主要从科学的角度来收藏欣赏以矿物晶体、化石等为主的石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日渐频繁,观赏石称谓的出现也就应运而生。它集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珍奇的美学特性于一身,囊括了造型石、图纹石、矿物晶体、化石、特种石等各石种,被东西方赏石家共同接受和认同。因此,我认为“观赏石”一词更具有时代特征,既有东方人视角主观、崇尚精神、善于综合的思维特性,又兼容了西方尚物质、善分析、重微观的思维方式,更能体现出我们今天倡导大众文化的品格。以中国观赏石协会徽标设计理念为例:总体反映出天.地、人、石合一之概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精神,以篆书的“石”字为背景文字,上面一撇寓意“天”,下面的椭圆寓意“大地”,上下两部分组成一个“人”字;椭圆中间英文寓意观赏石中的各种矿物质元素;从标志整体来看,形成了眼睛的造型,放眼世界,既抽象又具体。土黄色代表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观”在文献中还有几层词意:“细看”、“景象”、“鉴戒”之意,“赏”有“称扬”、“赏玩”、“赏鉴”之意,观赏二字组合应为“观察”、“崇尚”、“欣赏”、“辨析”,所以,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体现时代特征上看,我认为“观赏石”一词更为贴切。
2、观赏石文化的思想基础
观赏石文化的根,源自人类对石头的崇赏。
人类崇赏石头,始于人类早期的石器时代对石头的崇拜心理。学者认为第一件石制工具的诞生,是人猿揖别的分界点,是人类起源的标志,随之,诞生了石斧等各式各样的石器,提高了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能力,所以,就物质形态而言,最先沟通人与自然的恰恰就是石头。因此,人类在对石头的崇拜敬重心理中,逐渐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石崇拜现象。石崇拜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一个组成部分,石崇拜是遍及全球的文化现象。它萌生于远古,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许多遗留。如:英国的巨石阵、法国布列塔尼石阵、智利复活节岛上的石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民族的石文化崇拜等等。在我国,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企图通过虔诚的石祭拜等活动,来保佑他们的安康,风调雨顺,死后进入天堂等等。这些石头崇拜理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被先哲礼教化了,成为正统的礼制和礼仪以及完整的宗庙制度,而宗庙是祭拜祖先、神仙和自然神灵的场所,其中的石崇拜活动及文献记载也是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共生发展在早期阶段的反映。在漫长的石文化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道家的始祖老子(李耳),在《道德经》中谈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道”是指宇宙本性,所谓“德”是指万物特性。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产生万物。任何自然的关系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倡导“见素抱朴”,返璞归真;儒家的自然观承认大自然的存在,主张“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把自然赋于人的感情色彩,把人投入自然还人之天性。这种自然观反映到赏石上就是发现形式美,挖掘内涵美;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影响最大的就是禅宗,主张修身养性,“悟”就是灵感。它反映到赏石上就是在赏石过程中感悟人生,升华自身。儒家的“君子比德于玉”,影响深远。清代书画大家郑板桥爱石,在题画中阐扬石美,品题独到,其诗“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君子以之”。石的坚贞径介是石的美德,郑板桥以此喻德励志,是赏石高境。又有“一支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说赏石要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所以赏石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是儒家文化在山水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样式的集中反映。纵观历史,在对石的认知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赏石理念的主旋律。
进入21世纪,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及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是一种保护、尊重、善待人与自然的最高文明形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是当今社会的主要思潮,发展中的中国观赏石文化不仅要把和谐作为艺术的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而且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以求协调发展,这是中国赏石文化人文思想的最高境界。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中国观赏石文化带来的变化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谈谈看法:
1、思想认识的转变
长期以来,赏石、玩石、藏石、咏石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士大夫阶层的“专利”,是其与平民文化格格不入真实写照。所以普遍被认为是“玩石丧志”、“玩物丧志”。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赏玩藏石”更被认为是封、资、修的糟粕,大多数人不敢染指,赏石文化曾一度受到冷落,被边缘化。人们说这是一块曾被遗忘的角落,这是一项曾被忽视的事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进步,中国人民迎来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重要机遇期。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观赏石文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观赏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跻身主流文化,尽显光辉异彩。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一些有志收藏的人士和一部分地矿园林工作者,开始自发地进行专业性收藏,但是尚属小规模的,个性化的,而且是以物易物的形式,互通有无的方式。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他们(包括在座的一些同志)率先倡导并参与了群众性藏石活动,有了自觉意识的收藏和交流的愿望,并在政府支持下筹备组织了地方一级的收藏性社会团体。至1989年,经国家旅游局领导以及孙大光等同志倡议的、由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名举办了“中国观赏石展”。此后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5年8月成立了中国观赏石协会。在中国观赏石发展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渴求也随之高涨,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认识到文化是民生必须,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心智和综合能力的呈现。倡导主流文化,培育高雅文化,提高大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根本的中华和谐文化(包括中华赏石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华赏石文化在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时代精神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李瑞环同志在参观柳州石展时曾说:“我原来不知道柳州有这么好的石头。这个展览应该让中、小学生来参观,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华赏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光大发扬。当前,观赏石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欣赏、收藏、经营, “一方石头和谐一个家庭,一方石头汇聚一批朋友,一方石头造福一方百姓,一方石头传承一种文化,一方石头弘扬一种精神”的新赏石理念,逐渐形成共识,并得到充分体现,它将继续引导中华赏石文化顺应时代的潮流日新月异地发展前行。
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为中华石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华赏石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开拓创新作为推动力,我们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引导赏石活动永远沿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2、赏石标准的变化
我国古代对美石就有了相当水平的辨析,古籍中有周代《考工记》“玉人”之职,司“玉”的真伪、优劣之辨,因是封建等级观念所致,皇帝要用玉玺,“天子为玉”,这“玉”就是美石,就有了“和氏璧”之帝王争相染指的历史活剧,当时的赏石相玉标准是为皇权服务的。
中国古代对玉石质量的鉴定以及相应的玉石等级制度,不仅见于文献记载,同时也被相关考古发现所证实。如红山和良渚文化时期已现端倪,红山文化用玉石已经可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为用真玉,第二等级为假玉,而第三等级没有用玉石。良渚文化可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全用真玉,第二等级真玉居多,又杂有石,而第三等级玉器真假参半,第四等级则是众多的未随葬玉石器的古墓。
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是等级制度,这在礼制中体现尤为严格,也相应反映在用玉石标准上。
相传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提出“瘦、皱、透、漏”四字诀,成为相石的所谓标准。以后约定成俗的“四大名石”为: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相石四字诀沿袭了近千年,除了是对赏石外观特征和表征的形象概括,它所凸显的更是封建专制社会下的“文人无形”,是体现个性张扬和孤傲不逊的品格等,被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也可以说是文人自惭、自嘲、自傲的矛盾心态宣泄和心灵写照,是精致到位的品石语汇,不如此,不至流行千年,至今不衰。但局限于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没有涉及观赏石的科学内涵,四大名石也只能全是碳酸盐类岩石。
民国时,文房玩石和名人石更多步入了古董行列,文化人赏石的标准受相关的文房石和名人遗石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日趋宽泛化,精致化,高值化。如昌化鸡血石,寿山田黄石,老坑冻地石,青田冻石,端、歙极品石及品相颇佳的太湖、灵璧拳石,或老气横秋的几案石,被有闲阶层以热情和高价收藏,他们以出版物或书画形式,让诸多石谱、印石谱、砚石谱等问世,这时的赏石者更希望以与金石书画相匹配的价值为参照,使其由文房配器跻身为文房宝器之林。事实上,西泠印社出版的明代文彭刊石之作,清代丁敬等前、后四家刊石印谱,吴昌硕砚石谱以及南社文人遗石等名人石收藏的文房石衍生出的风雅之物,都已成为金石家的猎奇之物,这时期,“赏石标准”的准制定者们,风雅的文人们,更有意识突出了这一“准规则”的外延性和意趣性。这些都更大范围扩展了观赏石收藏者的艺术视野,丰富了石文化诸多艺术门类,因此有了更宽泛的“准标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形、质、色、纹、韵”等不同组合要素的赏石标准,在中国观赏石协会建立后,经组织专家们多次研讨,对“形、质、色、纹、韵”五要素,及命题、配座两辅助要素结合的赏石标准给予了肯定和丰富,报请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了初步科学的观赏石鉴评标准,为赏石事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奠定了基础。由于赏石观的不断进步,以及近几年来新石种层出不穷,这一标准还需要在赏石活动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随着鉴评师岗位职责的出台,我相信我国第一批观赏石鉴评师的出现将为贯彻部颁标准、进行鉴评实践、规范鉴评活动、推动事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观赏石市场的变化
我们知道,早在《尚书》记载中,美石是贡品,专供少数人享用。《汉书﹒地理志》有汉人与西域胡人交易珠宝玉石的记载。宋代时,宋徽宗建“艮岳”,农民采集花石,可成为“折粮石”。元代,南宋皇宫的文玩石,被人在小市上出售,石铭为“山高月晓”。而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易的形成应在明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状态,文献记载,江南一带有人出售小峰石,做盆景之用,江南造园,叠山垒石,为明代《园冶》所记述。清代和民国期间,石头的生意在小说、野史中有载。从近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观赏石交易均以在古玩店、小市交易等为主,不成其为产业。
---------------------------------------------------------------------
南京浩天鹅卵石厂的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厂长
手机:13952053975
Q Q:401256908
信箱:njels@163.com (南京鹅卵石的汉语拼音开头字母,无空格)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雨花石村
传真:025-57607108
如果您想要现场参观雨花石生产加工流程以及考察工厂实力,请您提前与我们联系预约,以便安排接送。
-----------------------------------------------------------------------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是观赏石事业兴旺发达的黄金期,由80年代中期农贸花卉市场的摊点销售,到90年代各地观赏石市场的形成,以及各个地方有一定规模的赏石馆的兴建,都为观赏石交易规模的扩大打下了基础。其业态也在由摊点式、作坊型逐步走向商场,并在90年代中期,进入了大型拍卖市场,如中国外运集团在97年拍卖“香港回归石”,在嘉德公司拍卖40余万元,创造了当时观赏石市场的最高价格和高级业态形式。
近几年来,各地石馆、石园、石市、石街如雨后春笋,据以命名“中国观赏石之乡(之城)”的不完全统计,现有市场42个,园、馆、店面约14890个,还有一批地方政府正在兴建的有规模、上档次的石馆。观赏石的交易量、交易额也一路攀升,如柳州,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观赏石交易集散地,仅2004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柳州奇石节,参观石展和参加展销活动的人次多达42万之众,展销数量突破20万件,7天创下交易额逾3000万元。最近几年,临朐、阿拉善、宿州等地区也急起直追,大有赶超柳州之势。各级政府都采取“观赏石搭桥、经贸唱戏、文商结合”的办展方式,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各地还延伸放大观赏石产业链,如盛产雨花石的“观赏石之乡”——南京六合,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石友,整合资源,办厂开店,形成集展览、销售、旅游、收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明显的赏石文化产业链,其示范意义值得推广。
由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极少数人的神石祭天活动,到少数人的高雅和奇特的文人赏析,再到当今浩浩荡荡的群众广泛参与的百姓乐事,可谓“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看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通过赏石折射出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进步之光。哲人说:“一滴水折射出灿烂阳光。”一枚小小的石头,观赏出大千世界的进步。人们用享受美好生活的心态去观赏石头,去欣赏石头构成的奇妙世界,去联想大好河山的壮美,去憧憬人类的未来,观赏石事业正方兴未艾,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