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是风水中的灵魂,后来被作为了风水的标志。有了石头,人们什么都敢当自然崇拜与宗教崇拜具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它们能够安定人的心灵。 然而,汉最深的崇拜并非宗教崇拜,而是自然崇拜,它首先表现于山水崇拜,形式之一就是所谓“风水”,当风水形成理论和学派的时候,风水就成型了。我们现在所谈论的风水,表面上被人视为一种地理学或人居环境学,实际上蕴含了两个基本的理论结构,这就是未来学和心灵学。然而,让人惊讶的是,风水所蕴含的未来学和心灵学却是基于风水师们对于“石头”的观察、依赖甚至崇拜。
当汉能够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记录自己丰富想象的时候,齐天大圣孙悟空从石头里蹦了出来。人们为之惊讶:原来汉最有本事的生灵,并非如同西方世界的耶稣那样来自上帝耶和华的捏造,而是大自然的孕育,普普通通的大石头竟是它的孕宫!无独有偶,一本骇世惊俗的《红楼》正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成人的故事,人们却没有忘记它的乳名叫做《石头记》。
如果我们不将石头看成大千世界中的简单一物,而是按照中国朴素唯物论的思维方式分类,简单的石头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实际上,石头就是土的精华、山的灵魂。试想,如同“毛必附皮”,如果没有石头,砂土将附着于何?山脉能够隆起吗?中国的许多故事都缘起于山而基于石,其中承载着中国祖先“巢穴氏”的基因,所以,称它们为“土缘故事”或“石缘故事”就不为过了。《西游记》和《红楼》都有“石缘”,但中国十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缘起却是水。这就促使我们将山水做一种内在的联系,找到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山水文学成为了中国小说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形态。
中国风水的基础理论有“藏风聚气理论”和“得水生气理论”两种,这仅仅是一种理念性的分类。在实际的运用之中,中国风水按照运用的方式主要分为起源并流行于江西地区的赣派风水和起源并流行于福建地区的闽派风水两种,赣派风水的主张依据大自然的山石流水形势,直观山脉与流水的起源,考察其终结,以此决定风水的方位,主要有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等实际操作手法。赣派风水师实际上都是崇拜石头的“万物有情论”者,他们赋予石头以生命,并以它为核心展开自己的风水分析。因为石头构成山形山势、水流水向及其藏风聚气或得水生气的程度,所以,赣派风水又被业内称为“形势派风水”,与赣派风水不同,闽派风水显得过于玄理,它基于五行生克制化,以罗盘取决空间的方位,并结合阴阳八卦、飞星翻布来测定宅基的凶吉。因为闽派风水师已经非常淡化了石头在风水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主要利用一些逻辑上的推论说明宅子或穴位能否藏风聚气或得水生气,因此,闽派风水又被业内称为“理气派风水”,当然,两派各有所长。形势派风水讲究比较粗阔的大势大局,所以一般都比较注重楼盘、厂房、写字楼等阳宅或祖坟群等阴宅的风水方位及其相互间的外部影响。理气派风水则讲究比较精细的五行配位,所以一般都比较注重属于阳宅的屋内、厂区、办公室甚至同楼的办公室之间、楼宇之间或属于阴宅的墓穴及墓主之间的生气与克气的关系。
在风水中,由于“气”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所以,古今人们都不去深入地解释或体会“气”的意义,而是简约地通过“气的影响”来理解“气的意义”。这个所谓的“气的影响”就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运气”。尽管“运气”并不完全就是“气”的意义所在,但它确是气能够影响在世之人今后生活的重要体现。从这一点上看,中国风水学存在的必然性以及今天重新发掘、研究与运用的意义可以用一句现代语言来概括,这就是:中国风水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古代的未来学,为什么我不愿像许多学者那样将风水学说成是一种预测学呢?因为预测学只提出将来趋势,而中国风水学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能够“指出”风水的优劣,而在于能够“调整”风水的优劣以影响今后的运程走势。
接着,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种古代的未来学其着力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心”。实际上,风水是一种非常高明而精致的“心法”。与那些基于宗教崇拜的内在“心法”——比如佛教的空论、基督教的赎罪论等等不同,风水所主张的“心法”却是直接通过人们日常可见的山山水水以及各类物体之间的几何方位,来印证现实人居环境趋势的优劣以及今后的各种运程走势。经过风水师的调整,人们不仅在客观上能够获得比较舒适的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安抚自己迷惑、担忧、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灵。因此,中国风水学也是一门简明而有效的心灵学。记得古代中国禅宗青原一系的惟信大师曾经对众人讲法说道时说:“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山水。后来参禅悟道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重回山林,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般人认为这是禅宗修炼过程中的三层境界:第一次“见山是山,见水山水”所表达的是修炼的起点——自然界与内在之我的相分离。第二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则是修炼对自我意识的强化——心中无物,只知自我。第三次“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实际上达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最高境界——物我合一。